主页 > 范文 > 正文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000字左右(精选8篇)

2024-11-23 02:15:34 来源:优文档 点击:0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000字左右(精选8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000字左右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篇: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000字左右

1936年的6月至10月,一场跨越时代、具有纪念意义的采访在被国民党封锁的红区进行。采访者,便是被称为“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的埃德加·斯诺。他成功打破了新闻封锁,为世界解答了一些关于中国苏维埃的未曾回答的问题。

初读《红星照耀中国》还只是两个月前的事。翻开第一章,我就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了。没有虚构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民族的偏见。不曾学习过纪实作品的我还不能用“客观、真实、严谨”来形容这部著作,但书中大概的内容我却烂熟于心。尤其是那些伟大人物的生活化、细节化的描写,更是增添了他们可爱可亲的一面。

了解了写作背景我才能体会到,要写出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需要何等的勇气与耐心,以及不顾封锁的正义感和使命感。当时中国的红军,被外界媒体报道成“聚集的土匪”;红军的领导人,在国民党的歪曲下成为了万恶之源;甚至像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些英雄人物,也在外部媒体的笔下“死”了三五回。在这种条件下,能写出如此慷慨激昂的文字,是十分难得可贵的,是需要排除万难的,是必须消除外国人的偏见的。

精读了全书我才发现,斯诺在书中对红军领导者形象的刻画,是细致入微的,是热情赞美的。领导者们智慧的头颅,在国民党眼中是价值上万的“宝物”,可是他们的卫兵,往往简单地布置,走出门去,可以和任意一个农民敞开心扉交流;他们积极乐观,从不轻易退缩,与士兵同甘共苦,一样不骑马,不搞特殊,遇到敌军时习惯说“弟兄们,跟我来!”而不是“弟兄们,向前冲!”他们以大局为重,“认为个人是无关紧要的”;他们带领的队伍,所到之处,无不是热烈欢迎,大开城门的。此类种种,便可称之为中华民族的崇高的精神,中国脊梁的高尚的灵魂!

不仅领导者们是这样,他们带领的士兵和“红小鬼”亦是如此。红军制定的八条规定,几乎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美德。虽然已成历史,至今仍熠熠生辉。尤其是“红小鬼”们。他们恪守职责,甚至坚持要盘查彭德怀的通行证;他们有自己的名称,叫“同志”而不是“喂”;他们因为自己的追求而加入红军,或为了父母报仇,或受不了地主压迫,或失去了家园流离失所,都效忠于这伟大的革命事业。“红小鬼”们的精神追求,深深地打动了我,震撼了我,感化了我。他们的行为习惯与素养,值得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反思与学习。

阅读完整本《红星照耀中国》,不用说,感触颇深,仍觉得意犹未尽,脑海中不时浮现出了那些英雄的各种事迹,又不时将它们穿插到生活的各个角落。红军的生活与我们的一样,只是时代不同而已。他们也会哭、会笑、会玩、会闹,但他们会胜利、会失败、会存活、会牺牲。但他们无所畏惧、乐观豁达、从容面对国民党的五次“围剿”。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应如此?虽遇挫折,虽遇险阻,也要披荆斩棘,逆流而上。“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一切挫败也不过是“纸老虎”罢了。这就好比“长征”。人生如长征,几番二万五千里。人生中,有“大渡河”,有“金沙江”,有“赤水”,有“湘江”。但我们要像红军一样,再大的困难也不能把我们打倒,再多的雪山、草地、沪定桥,也无法停下我们前进的脚步。我们要相信,长征过后,必是笑颜。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红军英雄式的行为,领导者伟人式的思想,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照耀着中国的西北,照耀着全中国,照耀着我脚下这条漫长的路。

第二篇: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000字左右

这本红色读书别看书名中有中国二字,但其实确是美国人——埃德加·斯诺写出的著作。

1937年英文版由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出版,1979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副牌三联书店出版了1937年英文版的中译版。本著作的作者埃德加斯诺(EdgarSnow,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至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记者,所著通讯话集为书。新中国成立后也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主席见面。

长征?哼,就这连小学全都知道,不就是二万五千里长征吗!但是你可知道,长征是一次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一部恢宏壮丽的伟大诗篇,一座永不磨灭的巍峨丰碑,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群体记忆之一。

可为什么要长征呢?因为第五次围剿,在前四次的围剿中,红军都几旅几旅地,整师整师地消死国民党军队。蒋介石在第五次战役中对红军大约发动了九十万大军,而红军虽然已发展到八万多人,但枪炮装备参差不齐,怎么能和九十万武装精良的反动派打呢!于是他们选择战略性撤退,反动派怎能放弃,于是便有了这两万五千里长征。

这长征到底是从哪到哪儿呢?说到这,便是从江西的最远的地方开始一直到陕西西北部道路的尽头为止。根据一军团按逐个阶段编的一张精确的旅程表,长征的路线共达二万五千里,大约为横贯美州大陆的距离的两倍,这个数字大约是主力部人的最低行军长度。不要忘记整个旅行都是步行啊!

红军要想大迁移就首先要粉碎四道防御工程(P184)。果不其然,江西第一道防线于1934年10月21日突破,湖南第二道防线于11月3日占领,一星期后12月南第三道防线也被击溃,广西和湖南的军队在11月29日放弃了第四道也就是最后一道防线。第一个小困难顺利解决。接着红军又大渡河(p188),说服彝族过大草地,躺沼泽,爬高山,单凭穿草地红军一连走十天还不见人烟,这个沼泽迷宫,牺牲了很多很多的战士。

到现在红军到了甘肃边境,这时有更多的军队阻拦它们,长征的统计数定是触目惊心的。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场遭遇战,路上368天,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剩下来的100天——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红军一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有5条是终年盖雪的,渡过24条河流占领出62座小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的军队包围,有些地方是中国军队十几年都没有去过的地方,(具体见200页)。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有着很重要的历史意义。不仅孕育了中国革命伟大胜利,而且为我们留下伟大的长征精神。让我们齐诵毛主席的诗歌: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透迤腾细浪,

鸟蒙磅礴足泥丸,

金沙水拍云涯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善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让长征精神流芳百世,并且铭刻在每个人心中。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继承前辈们的意志,对自己的梦想坚持不变的走下去!加油!勤奋学习,做祖国的栋梁之才!

第三篇: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000字左右

当第一缕阳光照进来时,红色的扉页被悄悄翻开。清晰的白纸黑字间燃烧着铬色的星火,静下心,屏息凝神,倾听书中的絮语——听!是埃德加·斯诺走向红色中国的脚步声;是四万万同胞呼唤和平的殷殷期盼声;是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国际的热烈响应声……趁着暑假时间充足,我细细读来,思绪似乎又被带回到那硝烟滚滚的战争年代。

带着一些未曾解答的问题,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实地采访,用汗水浇筑了一部不朽的纪实文学作品——《红星照耀中国》。

红军·勇士

细细品味这本书后,印象最深的还是长征红军将士们经历一次又一次血与火的洗礼,纵横11个省份,攻占700多座县城那部分。红军所到之处,处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印,处处都沾染了他们的鲜血。波涛汹涌的长江大渡河,卷走了多少红军战士年轻的生命;插入云霄的娄山关隘,埋葬了多少将士的身躯;广袤无垠的草原沼泽中,吞噬了多少士兵的身体;冰封雪盖的夹金山上,驻扎着多少红军战士们的营地。枪林弹雨中,多少革命前辈们冲锋陷阵,勇往直前;险恶的环境里,多少革命先烈们,赴汤蹈火,奋勇向前。粮食短缺,枪械匮乏,红军在接二连三的困难中,一步一步地走向了光明,走向了胜利!

红军战士们身上宝贵的长征精神,不仅谱就了长征这样举世罕见的奇迹,更铸造起了无与伦比的精神丰碑。

生命·崇高

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跻向历史的大舞台——无论是彪炳史册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还是一个个年龄虽小,但聪明伶俐的“红小鬼”,他们一个个仿佛从书中走了出来,眼神坚定,笑容纯粹,有血有肉,丰满立体。这些红军喜欢打球,乐于去红色剧场,偶尔也会有些粗鲁、莽撞,但是内心的赤诚,意志的坚定,精神的乐观,却像星光一样熠熠生辉。

通过斯诺的笔墨,我们得以窥见红色中国发展、壮大的原因,了解到这片红色土地上人们的生活和战斗。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生活,让我们犹如踏上过那片土地,呼吸过那纯净的山峰,在微风中,我们仿佛嗅到理想的味道。

传奇·致敬

80年前,中国布满层层谜团,作者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与战争的重重疑问,孤身一人前往着被人刻意扭曲、遭到铜墙铁壁般严密封锁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他以旁观者冷静客观、又略带幽默的笔触,带我们走进了那段红色岁月,没有空泛的理论和枯燥的政治术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真实、自由、平等的“红色之邦”。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全世界。”几十年后,斯诺的预言得到了证实,红星不仅照耀了中国,而且照亮了世界。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红星照耀中国》让我们仿佛再次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深深地感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伟大历程,深刻感悟到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和英雄壮举。

有一种无所畏惧的勇士,叫红军;有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叫红军;有一种勇往直前的信仰,叫红军;《红星照耀中国》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它,也让世人知道,红军是永不言败的,红军的信念是无法动摇的!

合上书,我仿佛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历史烟云中,红星重照耀,中华辉煌现,革命的星火擦亮了我心中的信念之灯,点燃了心中的红色激情,誓将自己融入祖国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让红色精神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下去。

第四篇: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000字左右

1936年6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为了寻找“红色中国”的真相,只身闯过重重封锁,前往陕北苏区,并在那里生活了四个月。之后他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当即引起轰动,成为世界了解中国革命的重要窗口,效应一直延续至今。

书中采用了很多珍贵的纪实照片,真实生动地还原了当时情景。比如全书第一张照片,是毛泽东的半身近照:他略显消瘦,头发有些杂乱,眯着眼睛,嘴唇干裂,憔悴中带着神秘的微笑。我们可以想象,也许在某个阳光明媚的清晨,他刚刚走出窑洞,恰好遇见斯诺来访,不经意留下了这样一张照片。

彼时的中国,红军刚刚结束长征,在陕甘宁会师,东北陷入日本侵略者之手。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书,再次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世界革命的形势如何发展?各方势力如何影响中国走向?中国人民到底怎么样才能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打败侵略者?

问题的答案大概都暗含在毛泽东疲惫而又自信的微笑当中了。作者用这样一张未做修饰的照片,让读者感受到了一个红色革命家的真实工作状态和思考瞬间,也让读者看到了整个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缩影。

书中关于毛泽东还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说他在学生时期,就只愿意和朋友谈论大事——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以至于有一次到一个朋友家里,朋友把佣人叫来,谈晚上吃饭买肉的事,让年轻的毛泽东非常生气,后来再也没和这个朋友来往。

另一张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全书的最后一张照片:星期六劳动团。照片中都是普通军人,大家扛着劳动工具,挽起袖子,在劳动间歇休息。后排站着一些年轻军官和战士,中间是几个少先队小战士,系着大大的红领巾,前排坐着几个一身戎装的女战士。

这个时期的中央苏区,被国民党完全封锁,供给十分紧缺。一方面,要全民皆兵,妇女、少年先锋队也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另一方面,要长久地坚持下去,大家必须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张照片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场景:军人们扛起锄头劳动,队伍中有男人、有女人,还有得意的“红小鬼”。

到底是什么让大家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还乐观又团结地坚持下去?作者也在寻找答案。他先后采访了毛泽东、彭德怀等领导人,他们有的是受到马克思主义感召,为了共产主义信念,放弃原来的舒适生活,加入到革命中来;有的是受到腐旧制度迫害,为了同命运抗争,加入红军与敌作战。

而在访问普通农民时,人们普遍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抱负。但是和其他政权的苛捐杂税比起来,大家都认为红军才是“穷人的军队”——不但赶跑白军,还打日本人。红军紧紧依靠人民,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

在最困难的时候,红军没有无限制地向群众索取,而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善生存条件,自然获得了人民的拥护。白军的行动,群众会立即报告给红军,红军的伤员也可以在群众家里隐蔽、休养,这也是红军生命力顽强、战斗力源源不断的重要原因。正是“要改变被压迫的生活,建立一个新的制度”的共同信念,把革命者和老百姓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

第五篇: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000字左右

斯诺在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以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为基础,完成本书的写作。作为一名西方记者,斯诺所站的是一个公正客观的角度去描述当时人民百姓的生活和心理状态。除此之外,还表现出了红军及其领袖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状况。这本书可以说是让人们可以进一步的去了解当时十分神秘的中国的红色革命。并且,他把自己在红色区域的所见所闻都一点一滴的记录下来。后来汇编为《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的内容丰富而且生动。

1936年,中国革命与战争最凶猛、最危险的时期,斯诺孤身一人冒险穿越南京国民党军队的新闻封锁,长途跋涉来到西贝苏维埃地区,寻找红色中国。故事都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更是让我对当时的人民、红军、毛泽东等等都有了崭新的可谓是颠覆性的认识。

在苏维埃社会一节中,有两段文字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共产党在西北所以受到群众拥护,其当前的基础显然不是各尽其能,各取所需,而是有点象孙逸仙博士的主张:耕者有其田。”;二是“有一件事可以说明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有基础的,那就是在所有老苏区里,警卫工作几乎全部由农民自己组织起来担任的。”

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总结的那样,正是由于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农民才会主动组织起来保卫自己的红色政权;也正是由于秉承了这样的理念,共产党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得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不断推动革命事业向前发展。

在我的认知范围中,当时的人民一定都受到了思想的禁锢并且十分保守,甚至可能有些木讷。但是事实却是截然不同的。他们中的许多人也会进行批评和抱怨,这无疑就是他们言语自由开放最直接的证据。大部分农民团结一致,并且看好“苏维埃”和“红军”,以此证明他们思想觉悟是很高的,有共同的追求,有目标,并且坚定不移的支持着自己的信念。对比当今,我们貌似更缺乏精神信念这一块儿,这是我们所欠缺的地方。

这本书中所描绘的红色中国,与我们教科书上所学到的是有许多出入的。相比之而言,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靠。

说道红军,就不得不提军队。在斯诺看来,他感受到了红军高度的政治觉悟,认为红军是中国唯一的一支从政治上来说是铁打的军队。在真正的红军一节中,作者这样描写到:“他们向来都同士兵并肩作战,团长以下都是这样。一位外国武官这样说,单单是一件事情就可以说明红军拥有极大优势的敌人的作战能力。这就是红军的军官们习惯说的:“弟兄们,跟我来!”而不是“弟兄们,向前冲!”。同样是六个字,差别却是很大的。第一种是把自己与士兵放在了同一个位置,与士兵们心连心。

提到红军,另一个比提的就是长征了。电视里所演的长征真的是惊心动魄、惊险万分。红军通过各种巧妙的战术突破敌人的重重围堵,摆脱危险困境。无论是四度赤水河、勇夺泸定桥、飞度金沙江等等都显示了红军的有勇有谋。当时,当他们面对一些少数民族的人民时,当当地人民对他们闻所未闻,他们仍旧是勇往直前,他们的功绩、作为都帮助他们赢得了少数民族的友谊,甚至是吸引了一部分人来参军。这足以证明了中国红军在人民中的威望和感召力。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是一次武装巡回宣传,是一个奇迹。它体现了共产党强大的精神世界,非凡的心里素质,而这些也仅仅占了全书的一小部分。也可以说,红军的长征也仅仅占了中国革命的一小部分。

第六篇: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000字左右

听说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有一方墓碑,上面刻着:“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几个大字。我想他不是某人的朋友,而是我们中国人民的朋友。他是美国第一位在红色根据地进行采访的西方新闻记者,用最真实及客观的文字记录了那段真实的岁月。他也是第一位采访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新闻记者,从而更使我对他产生敬畏之情。

我怀着无比崇敬之心轻轻翻开这本书,用心灵去静静体会那段艰难困苦、顽强不屈斗争的岁月。他写这本书是没有带着任何的个人感情与个人偏见的。就像他还没有进入共产党根据地之前,他认为“红区”是一个肮脏、传染病流行且破烂不堪的地方。他也一直认为共产党就是所谓的“赤匪”而领袖毛泽东就是“土匪头子”。进入根据地后,他才知道共产党是一支为百姓服务,为解放奴役中的中国而奋斗的英雄军队。

这部书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又一个革命伟人的光辉形象。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更是一位能诗会文的文学家。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艰苦朴素,吃苦耐劳,且有卓越的领导指挥才能。周恩来是深受人民喜爱的好总理。他是一个谦逊儒雅的革命者,博学多才、知识渊博,待人友善,深受人民爱戴。指的是“三军统帅,人民亲切地称他为“朱老总”。他的部下在西藏的冰天雪地之中,经受整整一个严冬的艰难,而能保持万众一心,这必须归因于他的个人魅力。

在《红星照耀中国》里,有很多章节使我难忘。

在第四章〈一个共产党员的来历〉。本篇记录了童年时代的毛泽东的学习情况“他的中文教员是顽固派,是很粗暴和严厉的,常常打他的学生们,因为这个缘故,他十岁的时候曾逃学。他不敢回家,因为怕在那里被打。他胡乱走向县城去,以为县城在某处的一个山谷里。乱跑了三天之后,终于被他的家人找回。他的父亲是一个性情暴躁的人,而且常常打他和他的弟弟们。关于钱这样的东西,从来不给他们,而且给他们吃的都是最不好的东西。他的父亲每月十五日,对于他的工人们,有种让步而给他们鸡蛋和饭吃,可是永远没有肉。但对于毛泽东既没有肉也没有鸡蛋。读到此处我觉得我们今天的生活如此幸福,每天能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身边的每一位老师都是如此的慈祥谦和。我们的物质生活更为丰富,鱼肉蛋菜应有尽有,任其我们尝遍所有美食。但这些幸福生活都要感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出的奉献。如描写彭德怀是一个活泼的,喜欢发笑的人,除了胃口很弱以外,他的身体是完全健康的。彭德怀有一件私人的衣服,这是一件背心,使用长征中射下来的敌人飞机上所得的一把降落伞所做的。我眼前顿时出现了神气的彭大将军。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描写长征的一段我的眼前便又出现了爬雪山,过草地,横渡大渡河的危险场面。以及“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欣慰。更让我了解到,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一开始斯诺简要交代了长征起因,包括蒋介石如何组织第五次围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如何失败、红军如何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而撤出江西根据地……长征第一次多么伟大的壮举啊!

一颗红星在中国大地上放着光辉。我相信这是共产党的伟大领导,它不仅照耀着中国,更照耀在全球以及全宇宙,中国梦让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都怀揣着梦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建党百年再创辉煌!

第七篇: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000字左右

今天的太阳格外的红,晚上的月亮也毫不逊色,而月亮身边的小星星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那光芒一闪一闪的,亮的你睁不开眼,过了一会儿,太阳出来了,把黄色的星星染成了红色,而红色的星星正照耀在那美丽的中国,这正是我近日读的《红星照耀中国》。

这部书的作者叫埃德加。斯诺,生于1905年,死于1972年是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的驻华记者,通讯员,1936年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下了大量的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新闻记者,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他完成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10月《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在中外进步读者中引起很大轰动,1938年2月,中译本又在上海出版当时名为《西行漫记》,这使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正形象,直到现在,在中国人民中间,《西行漫记》和埃德加。斯诺这个姓名都是不可分离的事。

这本书的内容大多是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的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毛泽东和周恩来是作者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有一篇名为“政治课”的题目,我在心里想这里的政治课和我们现在上的政治课会有差别吗?上课方法会和我们一样吗?都是中国人在听课吗……这一系列的问题深深吸引着我往下读下去的兴趣,但是我读的时候,我发现我错了,他们并没有坐在如我们一样宽敞明亮现代化的教室里,而是聚在战地的碉堡里,由指导员和政治委员组织,听课的战士们来自不同的阶层,大多是贫苦农民,他们自带的砖头当凳子,拿着笔记本认真的记录。踊跃的发言探讨,老师们讲的也都不是现在的政治课,而是讲中国解放军打到了哪里。斯诺采访他们时他们的思想是一致的:红军是人民的军队,红军是咱们百姓自己的队伍。这是一种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有这样的信念我们的队伍一定会带着人民走向光明的。

在这本书里,有一点我感触很深,斯诺和红军农民的谈话,斯诺来到保安以西的甘肃边境,一路只能借宿在附近的茅屋,而在那里借宿的时候也同现在不一样,当今如果你在非亲属家借宿是要花费的,尤其是度假村是要天价的。而在那个年代我从斯诺笔下看到农民家里最好的东西都拿出来给你吃,并且不收一分钱,还给他们一间新屋子,铺上一张新毡子,让他们睡,并且每天都会按时有人来给他们做饭,他们爱和斯诺闲聊,比如:美国那里种不种庄稼,有没有玉米,小米,有没有养牛,马呀,还问有没有鸡,最后在斯诺走的时候还送上一些干粮和水。

读完了《红星照耀中国》透过斯诺打开的一扇历史之窗,我觉得那时候的人们可真是辛苦。每天一大早起来去干活,晚上很完才回来,虽然朝不保夕,但都能够热情的投身到战斗中,坚定共产党领导下红军必胜的信念。那时候像我们一样的孩子是没有我们这样安逸富足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正是验证了当时的信念。在感触之余,不禁深思:我们要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生活,铭记斯诺这位国际友人,让红星继续闪耀下去。

第八篇: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000字左右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作者以优美、幽默的文笔,真实地记录了在陕甘宁边区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80多年来,这部名著先后被译为20多种文字,传遍了全世界,教育了无数读者和一代又一代青年。

埃德加·斯诺,1905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美国著名记者。1928年,来到中国,担任几家欧洲报纸的记者,踏遍中国大地进行采访报道。在上海,斯诺见到了宋庆龄和鲁迅,在他们的指引下开始认识了解中国。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在北京兼任燕京大学新闻系的讲师。1936年6月,斯诺在宋庆龄的帮助下,到达陕甘宁边区,在红军东线指挥部,第一次与周恩来和邓颖超见面。在周恩来的安排下,1936年7月11日,斯诺作为第一个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西方记者,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之后,他前往中国革命根据地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拍下了很多真实的照片。他拜访了许多中共领导人,曾和毛泽东、周恩来等红军领导人多次交谈。1936年10月末,斯诺回到北平之后,开始创作。1937年7月,完成了纪实文学《红星照耀中国》。同年10月,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1938年2月,中国著名学者胡愈之等在翻译时,把中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在上海出版,引起极大轰动,让世界看到了毛泽东等红军领袖的真实形象,看到了“红星照耀下的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四章《一个共产党员的来历》。在这一章中,斯诺主要记叙了多次采访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主席的情况。本章共分六节。一、童年时代:记叙毛泽东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童年时代艰苦的学习和生活。二、长沙时代:记叙毛泽东在长沙进入湖南师范学校,创办文化书社,组织工人运动。三、革命前期:记叙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工作,旁听大学课程,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四、国民革命时代:记叙毛泽东参加中国共产党一大,在湖南、广州从事农民运动。五、苏维埃运动:记叙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参与建立中国工农红军、井冈山苏维埃政府。六、红军的生长:记叙毛泽东和红军反围剿斗争,红军的发展壮大,长征胜利到达陕北。

《红星照耀中国》第四章中《一个共产党员的来历》中的第三节《革命前期》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这是另一个夜晚,毛泽东两脚交叉着坐着,背靠在两个铁的行军箱子上。他点起一支纸烟吸着,拾起前一天所讲故事的线索,接下去说:我决定那年夏天到北平去……李大钊给我找到工作,当(北大)图书馆的助理员……我参加了哲学会、新闻学会,为了能够旁听大学里的课程……我自己在北京的生活是十分穷苦的,可是另一方面这座古代都城的美,对于我可算是一种补偿……在故宫前面的广场上,我见了北方的早春。当北海上面正结着坚冰的时候,白梅盛开着……北京数不尽的数不尽的树木唤起了我的好奇和赞叹……在斯诺的笔下,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坚忍不拔的学习毅力,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为我们青年一代,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埃德加·斯诺,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访问中国。《红星照耀中国》,不仅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也见证了中美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阅读红色经典,重温历史记忆,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让闪闪的红星永远照耀中国!

上面的这些是小编专门整理的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000字左右精选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