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开启改革开放历史航程(精选3篇)
解放思想开启改革开放历史航程(精选3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解放思想开启改革开放历史航程3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篇:解放思想开启改革开放历史航程
习近平同志日前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指出,“我们要不忘改革开放初心,认真改革开放40年成功,提升改革开放质量和水平。”那么,站在这样的时代高度,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能够从中得到哪些重要的历史启示呢?根本一点应该在于:深刻认识、牢牢把握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和发展这样一条红线。正如邓小平同志说过的那样,“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国改革开放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
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共产党人在本质上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指导,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体现在共产党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上,就是她的思想路线。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要求共产党人的一切行动必须时时处处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从中找出事物固有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来,并用之作为自己行动的向导。
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必须从思想源头解决问题,必须从完整准确地认识毛泽东思想入手。在如何认识“什么是毛泽东思想、如何对待毛泽东思想”的重大理论问题上,他反复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1979年,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和‘两个凡是’的争论,已经比较明确地解决了我们的思想路线问题,重新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这是很重要的。”到了1982年党的十二大,“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则被写入党的思想路线之中。这就为有效克服当时存在于党内的“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等错误思想倾向,进而全面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奠定了极其重要的思想基础。
20世纪90年代初,正是耄耋之年的邓小平同志“南巡”,主要针对思想理论领域“左”的干扰,重申了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以又一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驶过发展的激流险滩,继而成功迈进新世纪。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以改革开放为根本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路走来,40年风雨兼程、40年接力以进,在邓小平理论之后,相继产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同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将这些本身可以独立成篇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系列成果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是因为它们有着竖立其上的共同社会经济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也是与贯穿始终的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不开的。
从文献学的角度看,“实事求是”一词最早是出自东汉班固所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其中有“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论述。从党史上看,毛泽东同志写于1937年的《实践论》《矛盾论》,已经为后来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1941年,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则对实事求是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阐释;在延安整风中,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最终确立下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航船劈波斩浪进入21世纪,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面对生产方式、社会经济结构、就业主体、思想观念等日趋多样化的客观现实,重点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时代主题,毅然提出了“始终代表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而赋予了党的思想路线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
新世纪以来,在我国经济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前提下,面对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拉大等诸多深刻影响和制约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析和观察当代中国国情,重点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时代课题,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从而把党的思想路线推进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历史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突出问题导向,坚持以伟大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着力解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从而在坚持和发展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方面开辟了新境界、树立了新典范。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努力做到毫不动摇、一以贯之
邓小平同志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实事求是”为什么这么灵?就在于它对事物自身运动变化规律的真正尊重,在于它从实践的高度要求人们对待各项工作的求真务实精神,更在于它以唯物史观的立场看待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归根结底在于它代表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彻底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论。
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字句有所变化,不变的是党的宗旨和使命,还有为此要求共产党人必须时刻牢记并切实履行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努力做到毫不动摇、一以贯之。
一是自觉运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党的十九大在新修订的党章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这本身既是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为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按照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新的、锐利武器。
二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也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对于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须臾不可或缺,根本在于它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早在1930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查,一味盲目执行”,这“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全党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屡屡加以强调,针对的就是现实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目的就是在于通过扎实的工作作风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真正做到研究情况、解决新问题。
三是狠抓落实。重在落实!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这不仅是确保中央各项战略部署“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客观要求,也是验证党员干部党性原则的根本标准。习近平同志指出,“抓落实来不得花拳绣腿,光喊、不行动不行,单单开会、发文件不够,必须落到实处。”当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畏浮云遮望眼,阐明了我们对于形势的基本判断,表达了我们应对各项挑战的基本立场,开具了一系列趋利避害、化险为夷的科学举措,为确保做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十九大开局之年的诸项工作描绘了蓝图、夯实了定力、指明了方向,关键就看各级领导干部如何将中央的战略决策与本地、本部门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能否创造性地予以推进。
第二篇:解放思想开启改革开放历史航程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前,中国共产党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清醒和自觉,坚毅地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帷幕,坚定地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的基础上
40年来,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哪里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
从实质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需要正确认知三对关系,即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的关系、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社会主义的关系、中国的社会主义的现实与未来的共产主义的远景的关系。
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两个论断:“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二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表明,资本主义并不是人间天堂,但它也不可能迅速崩溃;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但它不可能迅速胜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改革不能停顿,开放不能止步,同时,必须正确认识与处理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关系。这是因为,一方面,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要大胆借鉴和吸收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本性决定了它决不允许后发展国家与其并驾齐驱。这些年一路走来,“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某些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敌视和遏制是有深层次原因的。他们没有认识到“西方之乱”的根源不是别的,而是资本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出了问题。他们始终把我们的发展壮大视为对资本主义道路和制度的挑战,并把矛头引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实际上,从科学社会主义创立至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两种制度的较量就没有停止过;两条道路、两种制度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将伴随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整个过程的始终。
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社会主义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选择了社会主义这条正确的道路,并不等于解决了所有的认识问题。中国共产党系统、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中国的社会主义不具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所准备好了的物质经济基础,中国共产党人的回答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于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也有新的认识,认为各国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实行社会主义的政策,因为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500年来,从空想走向科学、从一国实践走向多国发展,社会主义虽充满曲折,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向世界宣告,社会主义没有灭亡,也不会灭亡,而且焕发出蓬勃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
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的现实与未来的共产主义的远景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对于共产主义的认知,就是为人类求解放,实现人的全面的自由发展。因此,共产主义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许多代人、经历许多阶段不断奋斗的悠远的历程。在理想实现的路途中,既不能落后于时代,也不能超越阶段。同时,还要认识到,无论革命、还是建设和改革的道路,都不会平坦而笔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将我国的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指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总览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这样一个一步一步在实现着的、具体且内容愈益丰富而深刻的共同理想。共产主义的理想虽然遥远,但它同样也是一步一步正在实现着的愿景。因此,坚持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坚定性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现实性的有机统一,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之,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是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体现与成果。
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与科学判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创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就是进入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它意味着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接手的那副“一穷二白”的烂摊子永远留存在历史的记忆中。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就是进入到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它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就是进入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它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就是进入到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它意味着中国的探索和成就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同时还彰显着“变”与“不变”的唯物辩证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需要以全新的视野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抓住了主要矛盾,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会迎刃而解。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从“有没有”到“优不优”的升华,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还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唯物辩证法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同时告诉我们,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在新时代,中国人民将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将继续扩大开放、加强合作,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又要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造福中国人民。继续扩大开放,既要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又要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惠及世界各国人民。就此而论,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宣言。
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改革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关键在于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
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站在21世纪的今天所能达到的高度回望,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道路是正确的,必须一以贯之、锲而不舍、再接再厉。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就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第三篇:解放思想开启改革开放历史航程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通过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与经济活力。实践证明,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地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为主线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释放巨大内需潜力,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赢得未来。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通过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与经济活力:实现了GDP年均9.5%、人均GDP年均8.5%的增长,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由1.8%上升至15%;近年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稳定之锚。实践证明,“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内外环境重大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今天,总结改革开放40年的基本实践,不是为了简单地彰显过去,而是为了实现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突破,以赢得国际竞争合作与国内稳定发展的主动。
(一)
我国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关键在于改善实体经济发展的大环境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成功实现从工业化前期到工业化后期的历史性跨越,主要得益于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为重点的市场化改革;得益于打开国门积极融入全球市场。当前,我国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任务。
以产权保护为重点强化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保障。民营经济的发展是改革开放40年的重大成果,是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体力量。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离不开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支撑和支持。目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压力和挑战,这种状况不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也不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此,既需要采取强有力的举措,应对民营经济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更需要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民营经济稳定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法治保障基础。
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重点重塑“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过去40年,“中国制造”依托低成本优势快速崛起;今天“中国制造”的低要素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减弱。“中国制造”要重塑新的综合成本优势,关键在于通过系统的制度变革,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一是着力大幅降低企业税收负担、社保费用负担,以支持民营企业渡过难关、发展壮大;二是着力解决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相匹配的普惠金融问题,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三是着力破除能源、交通等领域的垄断格局和利益藩篱,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以激活创新要素为重点发展中高端制造业。当前,制造业向服务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趋势明显,迫切需要加大创新发展力度。我国拥有世界第一的人才规模和世界第二的研发投入,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人才规模和研发投入规模优势还难以充分转化为自主创新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这就迫切需要把提高科技要素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推动科研领域不断深化改革;迫切需要采取员工持股等多种形式激励科技创新,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激励机制;迫切需要鼓励科研机构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以科研为中心的创新管理新体制和激励创新的新机制;迫切需要推动教育改革,推动开放型、创新型教育改革的实质性突破。
(二)
我国进入消费升级新时期,释放巨大内需潜力,关键在于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释放市场活力的同时,注重协调利益关系和增强改革普惠性,实现了从短缺经济社会到消费升级新时期的历史性提升。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正由物质型消费为主向服务型消费为主转型升级,并蕴藏着巨大的内需潜力。预计到2024年,城镇居民服务型消费比重将由目前的45%左右提高到50%左右。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全社会服务型消费需求的重大举措,也是把巨大内需潜力转化为产业变革新优势的关键所在。
把服务业市场开放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任务。在服务型消费快速增长的条件下,我们预计到2024年,我国居民消费需求规模将由2017年的37万亿元左右增长到50万亿元左右。我国日益扩大的巨大消费潜力是未来10年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需要看到的是,当前,由于服务业市场开放滞后,服务型消费“有需求、缺供给”的矛盾较为突出。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趋势,关键要以服务业市场开放释放市场化改革的新红利。特别要打破服务业领域的行政垄断与市场垄断,推动服务业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形成市场决定服务价格的新机制。
在政府保基本的前提下,公共服务领域要放开市场、引入竞争。教育、健康、养老、文化、体育等服务型消费都是消费升级的领域,都带有公共服务的属性。在消费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的今天,这些服务领域的市场放开后,可以创造巨大的细分市场,成为新的增长动力。为此,要在突出强调政府保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时,在公共服务领域尽快、尽量引入竞争机制,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供给环节,引入竞争性供给主体,形成多元供给主体、多元主体竞争的新格局;改革和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政策体系,尽快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以降低成本,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率。
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重点加快利益结构调整。2024年到2035年是我国由中高收入阶段迈进高收入阶段的关键时期,要形成合理的利益结构,中等收入群体比例需要从现在的30%左右提高到50%以上。为此,要把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重点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并形成推进改革的行动路线。比如,尽快建立并完善有利于企业家创新创业的激励约束机制,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在条件成熟的企业实行规范的员工持股,让更多有能力的企业员工能够凭借自身的技术、管理获得财产性收入,并形成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共同体;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环境;多增加农民收入,重要的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增加农民财产收益,使部分农民和农民工逐步成为“扩中”的生力军,等等。
(三)
我国开始进入对外开放新阶段,应对经济全球化新变局,需要坚定推进以自由贸易为主线的全面开放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抓住经济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历史机遇,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今天,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蕴藏着巨大的内需潜力,这是我国融入全球经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突出优势。立足近14亿人的内需大市场,保持战略定力,以高水平的开放倒逼高难度的改革,我国就有条件、有能力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挑战。
建立与主动扩大进口相适应的制度与政策体系。以往在快速工业化的过程中,进口结构与居民消费结构脱节,进口不适应城乡居民消费尤其是服务型消费现实需求的状况较为突出。比如,有报告指出,我国进口总额中,消费品比重不足10%。伴随我国居民消费升级,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日渐强烈,积极主动扩大进口,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与政策体系,可以更有效、更直接地增加相关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未来几年,如果消费品进口比重达到20%的水平,不仅会给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创造市场条件,而且每年将给其他国家带来约4000亿美元的出口机会。
推进“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与服务贸易融合发展。从实践看,以金融业为重点的服务业企业“走出去”较为滞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在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同时,更加注重推动服务贸易合作,提升产能合作水平。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实行服务业产业项下的自由贸易政策。从不同区域的独特优势出发,重点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以教育、健康、医疗、旅游、文化、金融、会展为重点的服务业项下的自由贸易试点。
以服务贸易为重点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比如,以服务贸易为重点促进国内自贸试验区转型升级,不断创新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更大范围扩大服务业市场开放,加快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进程,着力实现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体制无缝对接的突破;以服务贸易为重点,以服务业市场全面开放为引领,着力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探索形成海南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新高地。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在经济转型升级趋势与外部环境深刻变化交织的新形势下,改革发展面临着新任务新挑战。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赢得主动,关键是进一步解放思想,重行动、抓落实、见成效。坚定地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为主线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释放近14亿人的巨大内需潜力,不仅将赢得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也将更大地惠及整个世界。
相关:
以上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解放思想开启改革开放历史航程精选3篇,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