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范文 > 正文

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精选3篇)

2024-11-23 08:25:42 来源:优文档 点击:0

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精选3篇)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党的十九大强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并把“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作为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宝贵。面对新时代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只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改革新阶段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的实际,增强改革的协同配套和系统集成,才能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夺取全面深化改革新胜利。

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站在更高起点上,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任务更艰巨、涉及面更广泛、推进程度更深入,加强协同配套、系统集成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近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经验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刀阔斧、全面发力,统筹推进各领域重大改革,1500多项改革举措有序有力有效落实,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改革之所以蹄疾步稳、扎实高效,一个重要经验是坚持科学论,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打赢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的重要方法。党的十九大对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新任务,提出了一批力度更大、要求更高、举措更实的改革举措。此外,还要继续完成党的十八大以来部署的改革任务。要打赢这场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就要准确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遵循改革特点规律,加强改革的协同配套和系统集成。要坚持用系统思维谋划全局,准确把握改革的方向、主线和重点,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坚持从改革的全局和整体出发谋划改革,把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提高改革的整体效能。要充分把握改革的时序和节奏,既使不同阶段的改革在进程上相互协调,也使不同领域的改革在步调上协同一致,使改革有条不紊、相得无间。

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把新阶段改革推深做实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将改革推深做实”,为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科学方法和努力方向。当前,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攻克的体制机制矛盾问题、需要考虑的因素和兼顾的利益都很多,把改革推深做实,最关键的是把握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所谓推深,就是要着力解决改革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把涉及体制、利益等敏感棘手的重点大改革任务完成好,推动改革由点及面、由浅层向纵深推进。所谓做实,就是要在改革的每项任务、每个阶段、每个节点都求实求真,以坚实的脚步、扎实的进展、实际的效果推进各项改革。

改革越深入越要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形成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每一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也需要其他领域密切配合。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各项改革关联性和互动性进一步增强。只有全面考量、加强协同、配套推进,改革才能取得良好综合效应。

凡是重大改革都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整体联动、协调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所谓全面,就是要关照全领域、兼顾各方面,全面发力、一体推进。经验表明,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更要注重政策协调、整体效果,注重各项改革之间的协同联动程度。只有注重协同共进,同步推进配套改革,聚合协调共进的正能量,才能确保改革纵深推进,取得预期成效。

改革进入深水区后,问题千头万绪,矛盾错综复杂,过去的单项突破或局部突进的方式无法适应改革发展要求。经过五年多的艰辛探索,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已经搭建起来,改革的各方力量已经有效调动,这个时期尤其需要更具体的改革举措、更周密的改革细则、更配套的改革方案来承接和填充。只有更加注重改革协同配套,才能形成改革合力,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效果。

加强协同配套,就要在目标导向、法治规范、政策协同上形成合力。目标导向,就是始终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在完善制度、科学治理上“看表对照”,补齐重大制度短板,调整深层利益格局,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规范,就是改革要于法有据,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政策协同,就是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产生共振效果。特别要加强对改革进程的监督,对已经出台的改革方案经常“回头看”,既要看相关联的改革方案配套出台和落实情况,又要评估改革总体成效,对拖了后腿的要用力拽上去,对偏离目标的要赶紧拉回来,保持改革进程的动态协调。

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推动改革系统集成,提高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效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判断。高质量发展既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赋予了新使命新要求,也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主要发力点。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就是要推动改革系统集成,围绕高质量发展统筹谋划改革,不断适应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时代要求。

系统集成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特征,也是推进各项改革的重要方法论。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是多项改革内容、多个结构要素、多级系统层次构成的有机整体,各项改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是各领域改革的联动集成。只有注重改革的系统集成,才能使各项改革举措有机联动,在战略任务及发力重点上取得最大综合效益。

推动高质量发展不仅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也为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实践标准。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使各项改革举措在高质量发展上系统集成,不断提升改革综合效益和“含金量”。

围绕高质量发展推动改革系统集成,关键是各项改革要主动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实际,着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广泛需要,更好同步推进各领域改革,不断满足人民对安全、环境等各方面的更高要求;始终在新发展理念上系统集成,切实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协调作为内生特点、把绿色作为普遍形态、把开放作为必由之路、把共享作为根本目的;始终抓住事关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领域实现改革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方面改革。

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统筹领导,确保各项改革任务协同推进

改革开放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统筹领导,是各项改革协同配套、系统集成的政治保证。

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深刻领悟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不断提高思维决策水平。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做到服从大局、令行禁止,绝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搞变通、拖延改革。要善于从全局和战略上把握改革的总体趋势、根本方向,既抓住重点也抓好全面,既抓好当前也抓好长远,统筹考虑战略、战役、战斗层面问题。要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尤其对关联度高、互为条件的改革试点要统筹协调推进,对领域相近、功能互补的改革试点要通过综合配套试点推动系统集成,发挥好组织、统筹、协调、督促、推动作用。

坚持问题导向、创新驱动的动力协同机制。围绕解决问题推进改革,是推动改革协同配套和系统集成的重要方面。要强化问题意识,做到哪里矛盾和问题突出,就重点抓哪里的改革,打通关节,疏通堵点,破除阻力,在共同研究解决问题上协同配合。创新是牵引和推进改革的动力所在,也是协同配套和系统集成的重要途径。要注重把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注重整体性、全局性改革的创新推进,也要重视发挥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典型经验丰富和推进面上改革,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

汇聚上下同心、协力共进的磅礴改革合力。改革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吸纳人民群众在一线创造的鲜活做法,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改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确保上下同心同力,驰而不息把改革推向前进。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改革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最大限度汇聚改革正能量,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不断把改革蓝图变成生动现实。

第二篇: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央军委党的建设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聚焦备战打仗主责主业,加强我军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增强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制胜优势。这一重要论述,是深刻总结人民军队发展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全面加强新时代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的行动指南。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1.人民军队发展壮大、克敌制胜的关键所在

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政党,有着坚定崇高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有着铁的纪律,有着科学严密的组织体系,集中了全国数量众多的先进分子和各方面优秀人才。我们党的这些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是我们党强大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人民军队从创建到发展壮大,能够克敌制胜,成为胜利之师、威武之师,从根本上说就是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制胜优势的结果。

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是人民军队创建的前提。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中国共产党只有创建一支绝对听党指挥的人民军队,才能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历史重任。1921年党的一大鲜明提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我们党帮助国民党在国民革命军中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并担负绝大部分政治工作,有力推动了北伐战争,凸显了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标志着人民军队的创建,不仅是我们党领导发动的,而且其主要军事力量也是由我们党所掌握和影响的。我们党随后发动和组织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起义部队大多建有共产党组织,设有党代表。可以说,没有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的发挥,人民军队就很难创建。

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是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保证。人民军队建立时,中国存在形形色色的军事力量,但只有共产党领导的这支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在军队中得以充分发挥。人民军队建立之初,农民和从旧军队起义过来的人员占大多数,思想混乱、军心不稳等问题严重存在。贺龙元帅曾回忆说:“那时候的军队,就像抓在手里的一把豆子,手一松就会散掉。”1927年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转战到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时,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把党支部建在连上,党组织延伸到部队基层,从组织上解决了党直接掌握士兵群众的重大问题,有效解决了部队团结不够、组织松散等问题。毛泽东说:“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规定,党不仅要管党员、管政治工作,而且要管军事、管打仗,还规定对红军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党的正确路线教育。古田会议确立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为我军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基础,为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提供了保证。随着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制度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不断完善,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更为凸显,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

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是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法宝。91年来,人民军队在革命战争中参加战斗,拖不垮、打不败,歼灭无数敌人,令敌人闻风丧胆;和平时期参加抗震救灾、抗洪抢险、国际维和、远洋护航等,出色完成各项任务,战胜各种艰难困苦,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够克敌制胜,根本原因就是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的发挥,这也是人民军队令敌人最忌惮、最害怕的优势。正是发挥了党的政治方向的引领作用,发挥了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人民军队才有了灵魂、有了核心、有了榜样,人民军队才团结如钢、攥指成拳,从而所向披靡、无坚不摧。

2.全面加强新时代军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的动力牵引

习近平主席强调“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制胜优势”的重大命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既坚持问题导向,又坚持目标导向,体现了对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军的坚定意志。

明确了新时代军队党的建设的新指向新任务。打铁必须自身硬。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军队党的组织、党员干部自身过硬是前提。长期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军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坚持从政治上建设和掌握军队,狠抓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军,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推动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发生全面深刻变化,为强军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还存在不少突出矛盾问题和短板弱项,影响军心士气和部队战斗力。一些党组织原则性、战斗性不强,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弱化、履行管党治党责任不强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势必会破坏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影响我军性质、宗旨和本色,影响军心士气和部队战斗力。因此,要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制胜优势,首先就要搞好新时代军队党的建设工作,解决我们党面临的突出矛盾问题和短板弱项。

树起了新时代军队党的建设的新标准新导向。人民军队永远是战斗队,人民军队的生命在于战斗力。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作为军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能打仗、打胜仗来展开。军队党的建设与战斗力建设之间是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要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制胜优势,就是要围绕部队中心任务有效推进军队党的建设工作,不断强化战斗队思想,把战斗力标准贯彻到军队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按照能打仗、打胜仗要求配班子、用干部、建队伍、作决策、抓落实,切实形成有利于提高战斗力的舆论导向、工作导向、用人导向、政策导向。

提出了新时代军队党的建设的新作为新担当。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党的建设的一贯要求和根本方针。现在,军队党的建设工作面临着复杂严峻的挑战考验,要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制胜优势更加需要军队党的建设有新作为新担当。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把我军作为重点,加紧加大进行意识形态渗透、颠覆和围堵,“铸魂”与“蛀魂”的较量更加激烈。信息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为军队党的建设工作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平台和载体,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大量负面信息、错误信息,侵蚀官兵思想,对军队党的建设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官兵结构正悄然发生变化,“80后”“__后”官兵成为基层部队的主体,“00后”也逐渐充实基层部队,他们对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往往缺乏深刻感受。面对时代条件、社会环境、党员队伍结构的变化,要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制胜优势,军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只有不断加强创新创造,才能确保我军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3.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必然要求

强军兴军,关键在党。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就需要把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抓得更紧更实,把我军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军队制胜优势。“转化”不是自动生成的,而是需要一定的载体、中介和环境。军队党的组织体系、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以及军队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作风问题,是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能否转化为军队制胜优势的重要条件。因此,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必须有一流的组织体系、一流的人才队伍、一流的作风形象。

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习近平主席强调,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强则军队强。组织可以使力量倍增,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当前我军正在进行的国防和军队改革,力度深度广度之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没有过的,打破了长期实行的总部体制、大军区体制、大陆军体制,形成了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调整组建战区、军兵种、军委机关职能部门,领导指挥体制发生历史性变革。新编制体制的变化,要求党的组织设置及时调整,适应改革后的新体制新职能,找准各级各类党组织职能定位,优化组织设置,健全制度机制,改进领导方式,把组织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提供组织保证。要建立坚强高效的党委班子,把各级党委建设成为实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团结巩固部队和完成各项任务的坚强领导核心。要紧紧抓住基层党组织这个组织基础,强化组织功能,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强军之道,要在得人。习近平主席指出,要把培养干部、培养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着力集聚矢志强军打赢的各方面优秀人才。要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锻造出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为发挥军队制胜优势提供人才支撑。要端正选人用人导向,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突出政治标准和打仗能力,把强军事业需要的人用起来,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岗位上。要加强年轻干部培养力度,制定和落实好优秀年轻干部培养规划,对看得准的要重点培养,放在备战打仗一线、吃劲要紧岗位和急难险重任务中摔打磨炼。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鼓励实干,鼓励创新,把那些真正有能力、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才用起来,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军队是拿枪杆子的,绝不允许腐败分子藏身。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中央军委坚定不移反对和惩治腐败,一大批腐败分子被绳之以法,有力遏制了腐败蔓延势头,部队风气得到极大好转。要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韧劲,坚持严字当头、全面从严、一严到底,深入推进我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让行贿者、受贿者都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和军营环境。健全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各级党委要担负起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主体责任,严格落实责任制,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对重大腐败案件既要严肃惩处当事人,也要倒查相关领导责任。要牢记“作风优良才能塑造英雄部队,作风松散可以搞垮常胜之师”的道理,持续深入纠治“四风”,推动改进作风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要穷追猛打,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坚决破除,坚决防止反弹回潮。

第三篇: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指明了方向。“兴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繁荣发展具有强大价值引导力、思想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文化建设正确方向的根本指针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也是指引文化建设正确方向的根本指针。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决不能有丝毫偏离和含糊。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兴文化”,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文化建设,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推动文化建设更好适应时代、跟上时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阐明了在新时代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文化、朝着什么方向和目标推进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我们要立足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在世界范围内,各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当前,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充分彰显。

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穿于“兴文化”实践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决不能当作,而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具体地贯穿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中,贯穿到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发展中,贯穿到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借鉴吸收中,更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兴文化”要求文化生产必须扎根生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文化生产的目标,用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和汗水写就了辉煌历史,孕育出鲜明独特的革命文化。要深入挖掘革命文化的内涵、意义和当代价值,从革命精神中汲取精神养分,滋养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走好新的长征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追求和时代诉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要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我们要以博大的胸怀和开放的姿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有益文化成果。同时,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为人类的文明和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以上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精选3篇,仅供参考。